广平信息港

用户登录

首页

首页

资讯

查看

无液氦磁共振破解“液氦之困”

2022-07-02/ 广平信息港/ 查看: 214/ 评论: 10

摘要目前,低温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MagneticResonanceImaging,简称MRI)主要使用液氦制冷。东吴证券研报显示,2022年3月以

  目前,低温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 MRI)主要使用液氦制冷。

  东吴证券研报显示,2022年3月以来,氦气价格快速上行。2022年6月,俄罗斯颁布限制惰性气体出口令,全球对于氦气供应展现出史无前例的担忧,中国氦气价格上涨至420—460元/立方米,涨幅超300%。

  因此,低液氦甚至无液氦成为MRI技术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

  基于上述痛点,目前全球范围内,包括飞利浦、GE医疗、西门子、鑫高益、北京万东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东医疗”,600055.SH)等在内的企业都在积极探索低液氦甚至无液氦的技术创新与突破。

  2022年初,美的旗下万东医疗研发的“无液氦超导磁共振”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的医疗器械注册证。超导磁共振的“氦气焦虑”或成为历史。

  不过,《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对于这一技术路线,业内不乏声音认为,无液氦磁共振代表了未来的趋势,但目前液氦磁共振仍为市场主流产品,且液氦目前至少还在供应。国内企业研发这类无液氦磁共振产品的意义何在?如何提高新产品的认可度以及市场渗透率?

  6月28日,万东医疗副总裁王欢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我国的磁共振保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目前,氦资源的体量不足以支撑磁共振保有量的大幅提升,由此产品的技术突破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此外,从无液氦磁共振产品本身来看,通过硬件指标的比对,我们的产品与进口产品相比,完全不落于下风。未来,基于硬件平台的优势,我们还将进行更多的临床应用上的突破。”

  MRI背后的“液氦之困”

  影像设备与IVD同为医生的“火眼金睛”,在临床发挥着“洞察先疾”的作用。

  MRI目前已经成为临床医学诊断和基础生命科学研究中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影像学工具之一,在帕金森氏症、阿尔茨海默氏症、癌症等疾病的诊断方面可发挥着重要作用。

  磁共振基本分为两个大类:一类称为永磁,因为磁材消耗大,现在已逐步被淘汰;另一类是超导磁共振,工业化量产后就逐步成为市场主流。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现阶段医院里的“超导磁共振”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都需要持续消耗大量液氦。

  液氦是目前最适合实现超导环境的制冷剂,而制成上述液氦的气体被外界称为“黄金气体”。公开资料显示,氦气大多为天然气开采的副产物,为不可再生资源,目前广泛应用于科研、军工、半导体等领域。中国是极度贫氦国家,进口依赖度高达97.5%。在2020年公布的氦气资源分布格局中,中国仅占2%。

  王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此解释,“氦气在天然气中含量差异很大,全球仅有美国、卡塔尔、阿尔及利亚等国家的一部分天然气中的氦含量较高。”

  由此,医院所使用的超导磁共振对液氦的需求量如何?其产品本身存在怎样的弊端?

  王欢对此回应,“不同公司的超导磁共振产品设计不同,液氦用量也有所不同。通常,1.5T超导磁共振的磁体需要近1000L的液氦才能正常运行。除此以外,还有部分液氦需要用在磁体制备完成后的冷却环节。这就意味着,1.5T超导磁共振所需要的液氦用量为2000升。”

  此外,超导磁共振存在的另一局限为无法摆脱失超管的束缚,且对安装场地有严格的要求。

  王欢则对此进一步解释,“因为超导磁共振的磁场均匀度和稳定性受到周围环境影响较大,因而对其安装场地的要求较高,需要考虑到机房的选址、场地的设计以及失超管(氦气排气管)等要求。一旦发生失超,将会消耗磁体内部的大量液氦。从今年的价格走势来看,液氦的成本为400—500元/升,1000升的液氦价值已高达40万—50万元。同时,液氦并非在全国各地城市均有储备,医院一旦出现这类情况,需要在沿海城市寻找这类液氦的资源。”

  上下游携手攻坚

  基于上述痛点,国内外多家企业均已启动对超导磁共振的技术攻关。

  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2026年中国无液氦磁共振行业市场行情监测及未来发展前景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全球范围内,包括飞利浦、GE医疗、西门子、鑫高益、万东医疗等在内的企业都在积极探索无液氦超导磁共振技术创新与突破。

  西南证券研报指出,在MRI产品中,从技术难点看,磁体模块、射频模块、梯度模块是目前国产企业高端升级突破的要点,高端MRI设备一般需要提高磁场强度、均匀度、射频线圈接收和发射能力、梯度场强度和切换率,但也需要考虑孔径大小、液氦量、系统发热控制等因素。从发展趋势看,主要有低氦无氦、高场强、功能性MRI、智能化、低噪音大孔径、小型化等。

  记者从万东医疗获悉,2022年年初,万东医疗研发的“无液氦超导磁共振”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的医疗器械注册证。

  由此,万东医疗所选择的技术路线如何?相比于原本的需要使用液态的超导磁共振,无液氦超导磁共振需要攻坚的难题是什么?

  王欢对此解释,“万东医疗所选择的技术路线为无液氦的技术路线,即这款产品完全不需要使用液氦。从产品的结构来看,超导磁共振的硬件部分分为磁体、射频、梯度模块以及辅助设备等。通过硬件指标的比对,我们的产品与进口产品相比,完全不落于下风。未来,在基于硬件平台的优势上,我们还将进行更多的临床应用上的突破。”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突破超导关键材料的束缚,万东医疗协同国内多家材料企业、部件企业打通无液氦磁共振产业的上下游。

  公开资料显示,2021年,万东医疗牵头工信部“2021年国家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医疗器械材料生产应用平台”重点工程,携手西部超导、宁波建信等行业领军企业,共同对此进行技术攻关。

  王欢对此介绍,“这个项目主要是由负责系统的企业来牵头,联合部件企业和材料企业共同攻克技术上的难点,打通无液氦磁共振整体的产业链。比如,西部超导与宁波健信分别负责材料和部件,而万东医疗则主要负责超导磁共振系统,通过软件对产品特性进行调整和测试,以确保其系统的稳定运行。”

  不过,记者注意到,有业内人士提到,随着其合伙伙伴零部件放开,万东医疗的超导磁共振产品或将面临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

  记者通过宁波健信官网查阅发现,有文章指出,健信核磁“1.5T无液氦超导磁体系统”已实现量产,待下游企业拿到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后,产能将进一步扩大,并加快全球布点,把国产超导磁体卖到全球。

  对此,王欢表示,“万东医疗率先获得无液氦磁共振许可证,在系统研发上已有成熟完整的方案,这对我们国内、国际的市场布局都将具有先发优势。别的厂商可能会晚两到三年。我们打通了无液氦这条产业链,这一项目有助于推动我国的超导磁共振系统快速发展。未来,国内的各家企业将会在其他方面进行比拼,比如系统稳定性、整机质量以及临床应用的突破等。”

  从0到1的突围

  在推出创新医疗器械产品上,企业除了要解决“创”方面的困难,同时也要应对“新”背后的挑战。

  万东医疗在2021年报中也屡次强调,要加大在高端影像设备领域的投入以及布局。其中,无液氦MRI已完成注册申报。报告期内,超导1.5T(含1.48T)磁共振产品销量同比大幅增加,增速排名行业前列。

  万东医疗为何会选择无液氦磁共振进行突围?下游医院对无液氦超导磁共振的市场接受度如何?如何才能提高无液氦磁共振的市场渗透率和认可度?

  王欢对此回应,“从企业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的磁共振保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更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目前,我国的超导磁共振的保有量为1万多台至2万台,但人均设备保有量的提升空间很大。如果希望与发达国家的设备保有量持平,则需要增加5万台至6万台的超导磁共振。但是氦资源并不足以支撑这一体量,由此,新技术的突破是重要的解决方式。”

  不过,王欢也对此坦言,“国内企业的磁共振产品普遍上市时间比进口医学影像设备头部企业要晚,有的甚至是晚20年以上。所以,国内企业与他们在临床应用的积累上存在一定差距。”

  谈及万东在临床应用研发方面的进展,王欢介绍,“从美的入主万东以后,随着美的对研发投入的加大,增加了研发人员的招聘力度,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不管是硬软件研发、临床应用的研发,或者我们与医院结合临床新功能的研发,均已取得不小的进展。未来两到三年,我们将会继续加大研发力度,进一步进行数据上的积累以及临床应用上的突破。”

  而在国内外市场的渗透率上,王欢称,万东医疗对此有较为明确的计划。

  “在国内市场,我们计划今年第三季度在有影响力的医院来安装这类设备,建立窗口医院以及示范用户,从实际的装机量和临床应用的展示情况来打消外界对此的顾虑。”王欢提到,“此外,未来几年,海外市场对于国产的磁共振系统厂家来说非常重要。国外市场是国内市场的3至4倍。由于过去液氦磁共振对于物流运输的要求较高,从而成为中国企业出海的一大掣肘因素。随着无液氦超导磁共振自主权实现后,国内企业都可以通过最普通的运输方式将超导磁共振系统运输到世界各个地方,现场实现产品的系统安装。今年以来,万东医疗已在海外多个国家实现了超导磁共振系统安装零的突破,目前在非洲、欧洲、俄罗斯以及印度等市场均有布局上述业务。”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文章来源:中国经营网
海外充值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收藏 分享 邀请
上一篇:暂无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